欢迎进入南京市将军山中学!
七(2)班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

作者: 王洋 | 发布时间: 2019/9/16 9:22:38 | 3710次浏览

大话西游

——七(2)班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素质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二、活动背景

当前学生在自我表达上大体上表现为两种情况:一为有胆量说,但说的水平不高。一为不敢说,宁愿写。这样的情况和发展语文能力的理想目标差距甚大。语文是母语,是交际工具,充分利用好语文的交际作用,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优势。

鉴于学生不太爱在公众面前表达,还没养成演讲的习惯,此次课前演讲围绕《西游记》的阅读,鼓励学生讲述自己觉得有必要有意义的故事拿出来分享并述说自己的看法。

一次演讲的形成需要长足准备:故事、个人观点、初步写出演讲稿、做修改、模拟演讲,一步步准备才能使演讲精彩,使更多的听众愿意接受。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打磨,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经历。

三、活动内容  

1.课前三分钟演讲由演讲(用时3分钟)和评价(用时2分钟)组成。

2.演讲的总话题是“大话西游”。

3.故事内容要求:需生动具体,使听众入神。

、活动方式    

1.演讲按学号轮流进行,主要采取“学生讲—学生评—老师评”

2.方式;演讲者讲台前演讲;听众简笔记录,以关键词的形式写下个人“灵感”;随机抽学号一位点评,理事会对演讲者,点评者打分,并要有备注。

3.演讲的轮序  

学生按班中学号轮流演讲,同学演讲后,由抽取一名同学对演讲同学进行点评,评委团对演讲者和点评者分别打分。这样每位同学都有一次“讲”和一次“评”的机会和成绩,“讲”和“评”的分数相加就是这位同学“语文活动课?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最终成绩。学生演讲用时3分钟,学生评讲用时2分钟。成绩可到评委团查看,每周五将演讲成绩粘贴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演讲者和讲评者的具体分数和备注。  

4.演讲的回顾

每周利用半节晚自习时间随机抽查学生回顾本周同学演讲的故事。要求大致讲清楚内容。另可以加入自己的看法。  

五、活动评价

 (一)评分细则    

演讲50分,讲评50分,共计100分。

评委团公平公正,打分可有小数,总分为五位评委平均分,精确到两位小数点。

(二)晋级规则:

1.每周评选出演讲周冠军,犀利点评周冠军公示在“我说故事”宣传栏,公示两天无异议则确定为周冠军。

2.每位同学轮完后进行周冠军决赛,评出总冠军。周冠军,总冠军均有奖品发放。


活动图片

演讲1


附:PPT(一)

西游故事1
附演讲稿(一)

《西游记》演讲稿

七(2)班刘博帆

在演讲正文之前我想问大家:“被重播次数最多的中国古典名著是哪部?”(西游记)没错,就是西游记,所以今天我就来谈谈这部被多次翻拍,多次重播的名著——《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大家一定不陌生: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他生活在明代中叶,出生在一个由文职小官僚而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极好读书,但常遭官府吏胥敲诈,对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意。

《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引出下文的部分,在全书中尤为精彩,这部分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这部分中如《大闹天宫》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情节。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在这部名著中有一个人物——孙悟空,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但大家知道吗?吴承恩在创作这个角色时融入了不少民俗。吴承恩在任任新野知县时,深居简从,处处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县的民俗风情,尤其对新野的传统民间艺术猴戏更是入耳入脑,了如指掌。《西游记》第一回中刻画孙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态,就是以新野现存的汉议事台为背景。仙石的通体三维尺寸与汉议事台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见吴承恩对新野的人情风貌多么熟悉。不仅如此,《西游记》中大量地运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称“饺子”为“扁食”,称动物“不安静”为“骨冗(rǒng)”等,此类方言在《西游记》中比比皆是,足见吴承恩对新野的民间习俗了解之深。也许,因为有了他对新野猴戏细致入微的观察,有了新野猴戏中活龙活现的猴子情态,才有了神话力作《西游记》中招人喜爱的猴王形象。 著名清代学者张书绅曾这样评价:《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 今日所讲,希望大家能从中获益,但更好的是亲自去看一下原著,这对自己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增长见识,有很大帮助。

谢谢大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