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家校向心力 画好育人同心圆————南京市将军山中学2024-2025年第一学期家长学校活动纪实
作者: 黄俊 | 发布时间: 2024/11/20 13:54:56 | 94次浏览
凝聚家校向心力 画好育人同心圆
——南京市将军山中学2024级家长学校活动纪实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为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指导和贯彻落实,促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南京市将军山中学针对2024级的千余名新同学开启了以“同心同行 共育花开”为主题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家长学校活动。
第一课 孩子中学首航,起点奠基方向
夜幕降临,报告厅内气氛热烈,家长们满怀期待,聆听着来自教育界专家的讲座。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心理科研员董舒琪老师,给家长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讲座,帮助各位家长有效的处理和应对孩子青春期的变化以及正确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专家深入浅出,字字珠玑,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传递出家庭教育的重要理念,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家庭与学校的相互扶持下,我们孩子的未来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第二课 引导孩子学习,增强基础能力
“基础知识是什么?如何读懂课本?如何做到基础扎实?”这是困扰“新”中学生们的大难题。黄俊导师作为资深班主任,和家长们分享了什么是基础,为何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之间会产生“基础差”。
黄老师指出,所谓的“基础不好”,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当下所学的每一个基础知识和能力,在每一个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和不足。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只是由于你接收这些信息的过程是间断的,所以这些知识看起来才显得杂乱无章。并以“理解——归纳整理——记忆”为暗线,指导家长朋友们如何帮助孩子将基础知识学扎实。看目录,做框架;认真学,填内容。学透一个知识点,就要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展现方式,多角度、多维度的去理解、去明白。
第三课 提升非智力因素,成长重于成功
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师大教科院兼职研究员、江苏省家庭教育指导师《家长必读》教材小学卷主编 姜书勤老师为广大家长朋友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指导。
姜老师从家长最头疼的学习层面说起,提及学习知识有三个阶段:“上课听讲”为“第一次学习”,通过参与掌握知识的基本框架;“课后作业”是“第二次学习”,是对课堂学习的消化与记忆;“梳理总结”是“第三次学习”,是一次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梳理和举一反三的升华过程。“第三次学习”是主动学,是学习上的“智慧学”。让孩子在第一次学习中学会思考:科学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训练听的能力,培养专注力;积极举手发言,回答时声音洪亮;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孩子在第二次学习中学会运用: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学习,指导孩子学会“刻意练习”。让孩子在第三次学习中学会梳理:改进记忆,用思维导图学会“全脑学习模式”;改进思维,让思维模型化;及时复习,让孩子跟手机有个“约定”。
第四课 沙龙共议 过“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小学时孩子总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校活动,我们家长也愿意支持孩子,帮忙出出主意,作为志愿者跟孩子共同体验活动的乐趣。到了中学,孩子似乎不怎么热衷于活动的参与了,有时候忙于学习也会迷茫,要不要让孩子花费这么多额外的时间?好像多做两套试卷更有意义?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本期的沙龙围绕家长们矛盾的“值得还是不值得”展开,校园生活不应只有学习,习得一些书本之外的能力,比如组织协调、交际口才、大方得体不怯场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日后帮助孩子安身立命的本事。
爸爸妈妈们总担心浪费时间,那我们就看看怎么更好地利用好时间?首先,既然时间不够用,那么我们就得计划时间,也就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规划时间。我们可以先对孩子当天的作业做个排序,根据每一种需要花费的时间来灵活安排。
沙龙的最后,家长代表们进行了读书分享——《不“逃离” 过有意义且有意思的校园生活》。
教育之路漫漫,育人之心灼灼。最好的教育,是爱与信任的双向奔赴,是家长和老师的同频回响。此次家长学校活动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增进了家校之间的联系,获得了家长们更多的支持与配合。相信在未来的时光里,家校携手同行,以爱相伴,莘莘学子定能向阳而生,拾级而上!
附:
南京市将军山中学2024级家长学校授课安排表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时间 | 内容 | 授课人 |
10月21日 | 开班典礼 | 黄俊 |
讲座:孩子中学首航,起点奠基方向 | 董舒琪 | |
10月28日 | 讲座:引导孩子学习,增强基础能力 | 黄俊 |
11月12日 | 讲座:提升非智力因素,成长重于成功 | 姜书勤 |
11月19日 | 沙龙研讨: 如何看待孩子对集体活动的参与? | 家长代表 关爱导师代表 |
备 注 | 1. 展开针对性问题的研讨,充分发挥家长个性化育人的经验交流 2. 收集一定的家长学习反馈 3. 报告厅集体研讨、班级一对一交流、共性问题讨论相结合 |